一直以来,探索语文教学实效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探索中产生了诸多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好策略,然而,抬头仰望,语文教学的天空并不晴朗,依然弥漫着教学功利性背景下形成的浅薄化阴云。大致说来,语文教学的浅薄化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语文教学的形式化。这种形式化教学在阅读教学、语文综合活动、名著阅读与推荐和作文教学中均有较大程度的体现。
1.阅读教学中的形式化。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追求形式,忽视问题价值。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气氛要活跃,问题必不可少,问题要尽量多,这样,一方面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深,另一方面体现出课堂的容量大,而容量大则意味着学生获得的知识多。因而,语文教学由满堂灌的沉闷演变为满堂问的热闹。这种现象,尽管不少课程专家多次用作反面例子告诫一线教师,但事实上,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地步入其间。过多的无价值的问题不仅消蚀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弱化了学生的思维。阅读教学方法追求形式,缺乏实效。新课程倡导学生合作学习,一些教师进行了学生合作学习实效性探索,课堂焕发出活力。但是,一轰而上的学生合作学习,由于教师的准备不足,充满合作讨论之气的语文课堂,出现了目标不明、内容东拉西扯、讨论流于形式,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尴尬,看似热闹,其实混乱,学生思维没有得到锻炼,课堂纪律却破坏殆尽。阅读教学过程呈现出固定的形式,缺乏变化。无论何种文体,一概是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延伸,不同文体的个性教学没有得到体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上得味同嚼蜡。教学评价成为形式,缺乏针对性。教师为保护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体现语文教学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原则,对学生的观点一律予以赞同、表扬,造成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始终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而不去进行补充、修正和提高,造成学生是非判断能力下降,以至认为语文是没有正确答案的,每一个人的观点都正确。其实,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理解的修正构建和提升。
2.“名著阅读与推荐”教学中的形式化。教师没有安排学生阅读原著,一是阅读名著花时多,影响成绩;二是名著阅读指导费劲。教师大多将名著内容、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以各种题型让学生练,忽略了经典阅读对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所起的作用,这种教学形式化,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违背了“名著阅读与推荐”的安排目的。“名著阅读与推荐”教学中,教师应该讲解权威专家的解读,教师的评价要引领学生去领悟专家解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强调学生自我感悟是不恰当的。
3.“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形式化。苏教版语文教材安排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编写者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一形式突出语文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作怪,不少教师的语文实践活动只是让学生读一读,把主要内容划一划,记住一些知识,而真正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的练习却少之又少。比如《网上阅读写作》,教师按教说明文的方式教了这一知识短文,真正的练习没有做;《赛诗会》也只是学了这一篇短文,真正按不同事物、不同内容、不同主题等编排的赛诗会没有举行,语文实践活动完全成了一种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
二、语文教学中的技术化。这种教学技术化呈现二种情况。一是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大量运用。多媒体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是教学的一种进步,对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容量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随着教学技术的精良,多媒体教学不加选择使用,使语文教学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学技术层面的东西越来越多,掩埋了传统语文教学许多优良作法。语文重在语言训练、情感体悟和思维训练,这需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试想一幅春草图能比“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样的语言更具有诗意,更具想像力?一段环境污染的视频能与一段环境破坏的描写、抒情更具震慑力?一位名家的朗诵固然声情并荗,却怎能代替师生共同朗诵的情感和谐?多媒体永远只能是辅助教学,真正的课堂主人必然是智慧的学生和智慧的老师。其实,教学手段越简单的教学越是有挑战的教学,教好了,必是高层次的教学。可以这样说,传统的语文教学更能彰显教学者驾驭教材、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因为他已不需要借助外力。笔者清醒地感到,由于教学技术化日益严重,一些语文教师的语文功底日趋退化,书写、朗读、对教材的把握、文学功底等都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不足。二是教学内容的技术化处理。作文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生活素材的积累,而将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文章结构的安排上。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叙事具体、描写生动,并将每一项列举出若干种方法,作文教学完全演变为一项技术活。而作文评判更是如此,只要看看中、高考的评分标准,看看选出的满分作文,听听专家的一席言论,一定会发现语文教学技术化处理已到了怎样一种地步。而应试教育中的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的归纳,则将语文教学的技术化推向了顶点:语言表达作用的回答必然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思想,而一些教师教学生从分数上确定回答内容,更是技术化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笔者曾研究过近年各地中考、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标准答案,惊讶地发现所给答案大都是某个领域知名专家的观点,而学生只有与之匹配才能得满分,这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情。某市中考中有一古诗鉴赏题,鉴赏虞世南的《蝉》中的一个“疏”字的妙处,其答案用的竟是《唐诗三百首》中专家的鉴赏答案;2008年高考诗歌赏析题为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空山”,答案竟也是用《唐诗三百首》中的专家观点。学生答案只有尽可能地向专家观点靠拢,才能夺得高分。于是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讲得最多的便是技术化的规范,要与专家的形式靠近,最好是零距离,却并没有着力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的能力。难怪一位高考命题专家批评一线教师时说,三年高中语文课没有好好上,却做了大量的高考试卷,这种“命题有规律可循,答题有规范可依”的做法已影响到一代人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更具语文味,增加语文教学的厚度,笔者以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
1.要形成自己的个性解读。新课程强调对作品的个性体验,这种个性体验不光指学生对作品的个性体验,也包括教师对作品的个性体验。事实上,我们的教师或者将过多的时间用在了对教参的阅读上,强迫自己去接受编者对作品的理解,而缺乏自己对原作的阅读和理解,或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课件制作、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过程安排上,没有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比如《木兰诗》一文的主题,教参上用的是歌颂木兰这一古代女性的勇敢智慧、爱家爱国。如果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似乎更多地是在表现木兰的孝顺。《我的叔叔于勒》一般认为其主题是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认为它表现小市民的悲惨人生也很有道理。《论美》教参上认为是“把美的外表和美的心灵结合起来才是美”, 反复阅读后可以发现,其论点应是“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能经常作出这样的质疑,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渐渐地就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甚至创新思维是大有好处的。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厚度。
2.要体现教学活动的深度。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有思维的长度。对于词语的理解、主题的辨析、写法的领会,学生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有思维的质量和思考的空间,有挑战性的问题才具有吸引力,才能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境界。要让学生有情感体验的深度。情感体验是学生在静思默想中体悟的,是在学生全身心朗读中产生的。追求表面形式的热闹只能削弱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学中教师要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教师适度加以引导,为学生情感体验牵线搭桥。教学《相见欢》要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师给学生提供诗歌创作的背景,让学生在朗读或静默中化文字为形象,想像出种种真实的画面,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学生的情感体验,想像和联想十分重要,教师应在这方面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要让学生有语言训练的宽度。语文是品味语言的教学艺术,语言的品味和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中的语句、词语进行鉴赏,同时将语言运用落实在教学中,达到读与写的结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捕鸟一段,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捕鸟的过程,表达出捕鸟的乐趣,这便是对文本词句的品味,之后,可以安排学生写一段话,用一组动词写出某一活动的乐趣,这样的训练才是真实有效的。
3.要教给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与理科不同就在于理科以传授知识为主,一个学生在读完三年初中后,它能说出老师教了哪些内容,如正负数运算,一元一次方程,平面几何证明,应用题中的路程问题、工程问题、行走问题等。而语文则不同,语文是以文选的形式呈现,通过文选学习,提高语文能力、丰富学生情感,因而语文学习方法的传授则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学生能说出的只能是学了哪几篇文章。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明白两类作品阅读的重点。一是经典作品的阅读重在学习权威专家的解读,一定程度理解作品的内涵。二是一般作品阅读应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形式、人物形象等,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作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圈点批注的方法,读、品、悟的方法,整体感知、抓住主要段落分析、进行适当联想生发的方法。教师可以更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如圈点批注可以批注语言使用的精妙、修辞手法的生动、语句含义的理解、不同角度的写法、作品的思想感情等;整体感知可以从文题入手,可以抓开头、结尾,可以找中心句子,可以找文章感情变化或线索等;作文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形成素材库,在此基础上讲一些作文的技法;而名著推荐阅读则要让学生读原著,读评论家的评论,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
4.要体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和文化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涵。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体现外在的工具性方面得到较好体现,而体现内在的人文性方面存在不足,这使得语文教学显现出浅薄性。因此,语文教学要体现教学的文学性和文化性。文学教学对于学生心灵净化情操陶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发掘作品中文学形象的美,散文中的物象,由物象产生的意境之美,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卜算子 咏梅》写梅花凌寒独开,百花凋谢后的笑,表现出梅花顽强不屈、乐观向上的品质,从而表达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顽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紫藤萝瀑布写藤萝遭遇不幸后开得旺盛,表达生命的美好顽强之情。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塑造,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重要作用,如“保尔”这一人物形象,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为革命事业献身精神,可以激励学生的奋斗情怀。其次,要体会作品的语言美,文学作品的语言或优美或质朴或犀利,都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范本。朱自清《春》的隽永、《背影》的质朴,都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运用联想、想像,进行仿句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感悟作品语言特点。教师要突出教学的文化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如都市文化、胡同文化、小巷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等等,教学这些文章,教师首先要对这些文化有比较广博的了解,然后将这些文化现象融合进课堂。比如教学《苏州园林》,教师要对园林文化有一定研究,知道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特点,以及这两种园林产生的原因,从而说明苏州园林为什么要“追求自然之趣”,这样的课其厚度就增加了。教学“名著阅读与推荐”,教师更应熟悉原著,熟悉种种文化现象,比如《水浒传》中的文化现象,《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文化现象。只有明白了这些你的课才能深入,才能生动,才能为学生所喜爱。
5.要积极地开展活动。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将课本挖掘较深,却忽视了课外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有厚度的语文教学就是要经常地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情感,使语文由单一静止转向多样动态。魏书生老师给学生读报告文学,使这一时间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教师可开展五分钟演讲、书法比赛、赛诗会、习作比赛、佳作推荐等方式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活动开展要经常,形成制度;活动要切合实际,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
语文教学厚度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要有指导的能力,要做到这,读书学习、反思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做一个读书人,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厚实的积累,教师的教学才能有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