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地 细耕作
――我眼中的新加坡管理
昆山市石牌中学 龚建中
7月3-13日,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联合组织昆山市中小学校长(园长)培训班,其中7月7-13日,初中校长一行21人在市政府办公室徐惠明副主任带领下赴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参加“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培训课程”。通过机上广播提醒,透过机窗俯看新加坡,山林绿色掩映,看得见的,就像国内的渔港。走下飞机,甫踏上新加坡的土地,到几天来的听、看、思考,却感觉新加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小天地、细耕作”的科学规划、勤劳发展史。
一是地方小。新加坡,1958年前为英国殖民地,1959年完全自治,1965年8月9日独立。土地面积716平方公里,比昆山略小,总人口531万,居民人口382万(其中,公民329万,永久居民53万),华人点76.8%,马来人占13.9%,印度人占7.9%,其他占1.4%,2012年人均GDP约50000美元。
二是资源少。新加坡正因为当地资源的“一穷二白”而被踢出马来西亚去自谋生路,新加坡人对资源有几个共识:最稀缺的经济资源――土地,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最独特的资本――社会资本。这些共识充分证明了新加坡最缺少的东西,证明了新加坡资源的稀缺,包括喝的水、吃的粮和菜。
当年被抛弃时的痛哭流涕换来的不是自暴自弃,而是全城人的奋争,是对生存环境和质量的严正面对和清醒审视,是痛定思痛后的通过设计、规划、教育、管理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腾飞。发展模式与众不同,发展效果举世瞩目。
正是基于新加坡的国情,新加坡人知道小天地中求生存、求大发展,必须有大智慧、大手笔。所以,新加坡人就象一个少地的农民对待自己的耕地一样“精耕细作”,重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心依规,把事做到极致”。
大处着眼,这是讲规划设计。“找对问题很重要,问题的挖掘和确认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要想成功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对真正的问题找到正确的方案。我们经历的失败常常更多的是因为解决了错误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我们为真正的问题找到了错误的解决方案”,J·S·利文斯顿和拉塞尔·阿克奥夫的这两段话告诉我们决策很重要,决策前找准问题根本所在更重要,就如病人去看病,不能误诊才能确保不会误用药。新加坡就重视规划,重视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因为他们深知资源的极端重要性,而对他们来说又是极其短缺,因此十分珍惜,要精打细算,一方面尽可能地挖掘资源的潜力,另一方面是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比如对他们认为最短缺的资源土地实行新加坡式的土地政策,土地集中使用,土地收入不归国家财政收入,而是进入国民储备,土地溢价不归所有者(企业)所有,因此能做到对土地利用的有效规划,不浪费,同时又围湖填海,补充土地不足。对交通用地也是精于规划,他们认为交通的拥堵主要矛盾不在于路的缺少,而是流量的有效控制,因此,他们着重在交通控制上下功夫,一是长于往空中和地下发展,以延伸可利用的空间,二是买车实行摇号控制,且价格不菲,同时,实行分路段收费限行,严查违章停车保持路面畅通等。对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民用开发着重于祖屋建设,既通过廉价房屋的提供确保“居者有其屋”,又通过统一设计的花园式高层建筑来节约空间,而经济开发则侧于产业链建设,让一个工厂的产出成为另一个工厂的投入,他们称之为叫“垂直一体化的工业结构”。再比如对人才这一他们认为最重要的资源,新加坡李光耀先生说“我们唯一的资源是人民”“我们应该牢记,人才资源可以弥补天然资源的缺乏。我坚信:人定胜天。”“吸引人才要有国际眼光,只有用最高的工资吸引顶尖人才,才能让全球人才带来全球观念。”这些观点一方面足以表明新加坡对人民、人才的重视,懂得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在其他资源也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人才资源走出一条别人所没有的特殊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新加坡确实也在这样实践着,通过教育和管理、培训和引进等积聚了大量的世界级人才,为新加坡经济社会的升级作出巨大贡献。而新加坡的国民教育序列也有明确的国家规划,建国后到2010年经历了三次制度设计上的转变,即生存为主导――效率为主导――能力为主导,2011年开始转为以价值为主导,重视人格教育,明确未来教育方针以学生为本位,以价值为导向,以品格与公民教育为核心,实行五育并举的“全人教育”等。
小处着手,这是讲重在落实。政策千条万条,最重要的是落实。新加坡是一个重视诚信和规则的国家,有四例足以见证,一是接我们上下课的车子准时到达,按时发车,不违规停车,二是因为学院对我们的课务安排时间上相当紧凑,学员大部分是第一次到新加坡,希望最后一天上午能缩短课时以使我们有点个人时间参观,但是学院组织方和教授予以拒绝,必须要把准备好的内容保质保量教完,这在国内可能很难想象,三是新加坡的教育择校严格按照规则,校长不用为此而伤脑筋,家长不用为此而找人托关系,四是所有新加坡人都会告诉你一个事实,新加坡商店不搞价格欺诈和质量欺诈,可以放心购买。新加坡是一个重视儒家价值观的国家,教育部及各学校一是在教育纲要中加以课程设计和生动实践,并在“全人教育”的五育中有群育,即重视社会关系的和谐相处,重视家庭氛围和社区邻里的亲情友情营造,包括小学入学的选择标准如兄弟姐妹在读,校友的孩子,义工的孩子等也充分体现了儒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和家观念,二是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我们参加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工大学以及德明政府中学、中正中学等有孔子像、有书画课,喝的是功夫茶,布置也极古色古香,三是“家”文化思想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也贯穿,涉及中央公积金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
用心依规,做到极致,这是讲态度、品行。我非常欣赏德明政府中学符传丰博士的“要把工作当艺术来享受,而不是当任务来完成”,新加坡人正是这样在实践着。我们到德明政府中学参观时,从参观线路、座谈内容、接待礼仪和流程安排、宣传品和介绍等都是精益求精,极为细致和以人为本。在中正中学参观时,有两个地方我看到了他们的用心,一是二楼球场的设计呈开放式,南北通透,空间利用好,二是处处有明沟,新加坡是个多雨的国家,沟渠利于排泄,不积水,同时,新加坡又是个缺水的国家,喝的水都依赖于进口,所以国家开展节水政策,整个国家治水、节水、利用水的意识和措施十分到位。新加坡街道不宽敞,但是拥堵现象十分少见,路上不见到处停放的违规车辆,也听不到不断鸣叫让人心烦气燥的喇叭声,很是有序。新加坡是个山城之国,绿化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用心实践着“成功的关键在于保护环境、早下决心”的理念,绿化的成片规划、天桥屋顶窗沿及马路边角的绿色装扮、无烟和洁净的环境等,构成了新加坡意义上的绿。
新加坡,作为成功的四小龙典型,其管理有着独特的经验辐射,不仅对于经济、社会管理,而且对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新加坡视缺点和不足为机会和特长,善于在比较优势中去整合资源形成特色。新加坡的管理方式、发展思路与欧美的传统经验并不一致,甚至相反,但获得成功。这对于象我们这种农村学校的教育来说,借鉴经验尤其重要,我们应立足现实,发掘潜力,不妄自菲薄,更应多思维、多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
一是要立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心中若有所失,不满足于现状,要追求,因此作为学校领导,要带领团队为学校设立一个愿景,并启发学校以价值观和目标为基础,共同追求大家的愿景,着重于育人,主导和掌握教育变革。要制定并推行教职员的整体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与框架,实现校务发展。
二是要努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为心中的教育愿景和目标无悔追求,精益求精,因此校长团队要以正确价值观和目标作为引领,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关键,带动学生,有效学习,学有所长,引导老师,有效教学,教学相长,要积极营造学习文化,支持学习。学校管理设计要简单、明确,但是操作执行要细致、用心和以人为本。
三是要成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澜珊处”,要有在不断的追求之中,逐步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成功一是学生五育的发展,二是培育与发展一批有爱心、高素质、高效益的教师队伍,三是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学校的优缺点和不足,并把它视为机会和特长,擅长于在比较优势中整合资源形成和确立学校的“强项”发展,创造新的发展契机,变革教学方式。
四是以点带面,促进学校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