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澳培训后
[2013-09-17]

赴澳培训后

陆玉叶

    江苏省有个培训项目,叫做“雏燕计划”,是通过考试选拔出一些年轻的英语教师赴海外参加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英语教学技能。去年六月份,在我最忙碌的日子里,参加了雏燕考试。七月份,在同学的通知下,得知自己竟然通过了。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录取的名单里时,我竟不敢相信是真的。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就开始筹备此次赴澳培训学习。在此,我要由衷地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样的机会,也感谢他们如此支持我这次的外出培训。时间很快,2月18日那天就是我们出发的日子。告别了亲朋好友之后,我就踏上了此次澳洲之旅。

澳大利亚,对所有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个陌生又熟悉的国家。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象过我会来这个国家,一个和我所生活和熟知的家乡有着天壤之别的地方,甚至在这里呆上两个月。但是,在大学期间,又曾有过这么一堂课,叫做澳洲文化。因此,也对这个国家略知一二。出发之前,我也利用网络做了写功课,生怕到了这边后无所适从。

而如今,我的澳洲之旅已经圆满结束。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和来自江苏省其他城市的很多同行,即年轻的英语老师们一起,听到了很多,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

    1.苏澳中心

    坦白说,在参加雏燕考试之前,我对于这个新名词一无所知。单从字面意思上来讲,我的理解就是一个连接江苏省与澳大利亚的办事单位。后来经过了解得知,该中心的全称叫做江苏澳大利亚教育中心,是江苏省教育厅设立的教师海外教育培训基地之一,是由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简称QUT)合作组办的一家国际教育发展机构。旨在拓展中澳教育协作,增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目前,已经成功组织了多项教师海外培训任务,成果也很显著。我们的培训就设在QUT。到了这边,我们的生活,学习基本上与苏澳中心息息相关。不管在什么方面遇到了困难,苏澳中心在QUT的老师们都会及时热情的给予帮助。记得刚到大学后的第一节课上,我们的老师Semmi就跟我们说了这么一句话,“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有什么开心的,烦恼的,都可以来找我分享,我就是你们这两个月的Mommy!”一下子就让原本还处在紧张不安中的我们有了久违的亲切感!

    2.澳大利亚的Homestay文化

     Homestay,翻译成中文是“寄宿家庭”的意思,主要是为外国学生在其所学习的国家当地家庭,以有偿服务的形式,提供住房和基本生活设施,目的在于提高其在该学习国家的生活能力。寄宿家庭在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慢慢地开始形成了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不但为外国留学生解决了住宿问题,更为他们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了解当地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于这个新鲜的事物,我感觉既好奇,又充满挑战。很想亲身的感受一下。到了布里斯班QUT的第一天,我们就被分别安排到了当地的寄宿家庭中。很高兴,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和来自常州的舍友与我们的住家相处的十分融洽。几乎每天她都会我们认真的准备好美味的一日三餐,我们一起做家务,一起喝咖啡,一起逛街购物,一起闲聊。离开时的不舍,让我又一次从心底里感激她这两个月来的关心和照顾。确实是终生难忘的经历!

    3.我的学习生活

    说起我的学习生活,是我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苏澳中心经验丰富,为我们安排的培训科目很是周到细致,也不乏创新和多样化。澳大利亚的中小学上课时间基本上是9点,放学时间为3点。我们的作息时间也是如此。为了赶公交,我早上大约7点左右起床,洗漱吃早饭等公交,大约8点40左右到学校。休息一会,老师就进班了。上午的课到12点30结束,吃完中饭后,下午的课从1点30开始,3点准时放学。放学后,有时候我会在图书馆看看书,找找资料,做做作业,发发邮件,有时候就直接回家,看看主人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也或者找些话题和主人聊聊天。

在此,想说说我们在学习期间的课程安排。除了对英语教师安排常规的培训技能,如,如何教授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之外,苏澳中心还为我们安排了很多与澳洲相关的科目,以便我们在这里更好的生活学习。比如,有Learning about Australia, Education in Queensland, Language and Culture, Australia Animals, Aboriginal Australia等等。还有一堂课,叫做Introduction to the Library。这是我从未上过的一堂课。相信很多老师也跟我有同感,那就是我们的大学课程设置中,几乎鲜有把对图书馆的介绍作为一节课。但是,在QUT,你会发现,很多很多的学生,只要没有课,几乎都在图书馆,不是查资料,就是做项目研究调查之类的。而事实上,衡量一所大学的好差,与其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而在课堂内外,我们也感受到了当地大学教师的风采。每门功课,基本上都有不同的老师负责。而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也让我们体验了不同老师教学风格的多样化。有幽默搞笑型的,有睿智能干型的,有温柔美丽型的,也有学术研究型的。每天都很期待下一个老师会是什么样的风格,会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还有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和精神面貌来学习。而我们的热情配合和积极参与,也让老师们对我们这个Orange班级十分喜爱。当然,在学习之余,我们还有很多远足。比如,我们去了海边,参观了葡萄酒庄,游玩了动物园,探索了小岛,第一次体验了真正与袋鼠和考拉面对面接触的感觉。很兴奋,很带劲,当然收获也颇丰。

    4.学校参观

    在课程安排的第三周,我们要去另外一个叫做Hervey Bay的城市,在一个新的Homestay住上一个星期,去参观当地的两所完全不同的中学,在那听课,学习,接受培训。也不知道哪来的好运气,还是双方之间性格的原因,我们又碰到了热情友好的住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经常会听到有的同学在抱怨和住家之间的不愉快,让我纳闷和不解。这次的住家是对在一起生活了四十年的老夫妻,并且正计划着在今年十一月份的结婚四十周年去巴黎度假。我们在一起度过了开心难忘的一周,离开的时候,我们都非常不舍。一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邮件来往,我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是旅行的巨大收获。

    再次感受澳洲住家文化是一方面,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来实地参观当地的两所中学,分别是Urangan和Fraser Coast Anglican College (简称FCAC)。前者相当于我们这边的公立学校,后者则相当于是私立学校。两所学校比较下来,还是有很多不同的。不能说哪个更好,哪个相对差一些,原因很多,主要是两所学校的教育体制和理念不一样。在此,我想说的是参观学习之后给我的留下的总体印象。所有的学生都是被要求穿校服进校,不同的年级校服的颜色也有所不同。上课期间,老师对学生坐姿和听课方式没有很高的要求,只要听到哪个地方不理解的,学生就会主动举手示意提问。每节课之后,老师也都会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且问问题。几乎所有老师都鼓励学生的提问,哪怕是个很简单的问题,老师都会在学生提问后表扬一番。学校的课程设置也灵活多样,除了必修课之外,还有很多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比如有家政课、宗教课、建筑课、舞蹈课等等。我的一个同学去听了一堂宗教课,还跟着学生们抄了半节课的圣经。另外,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没有我们这的大。除了每天较短的在校时间外,他们的家庭作业不多,也没有频繁的考试。一个与我们学校普遍情况不同的是,这里所有的班级,学生都很少。我去听过一节课,竟然只有10个学生,最多的也就20个左右,传说中的小班化教学在这里,我得到了亲眼见证。而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很有好处的。基本上,老师可以在课内外照顾到所有学生,学生也能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说说这里学校的建筑吧。澳大利亚的地广人稀,我算是亲眼见到了。而在这两所学校,也得到了验证。几乎除了图书馆之外,所有的教学楼都只有一层。校内有大片大片的草地,操场和活动场所。在校长对学校的介绍中,提到校园内常有野生袋鼠,虽然没有足够好的运气亲眼看到校园里的野生袋鼠,但校园里清新的空气,整洁的教室,满眼的绿色,确实让我倍感舒心。除了实地听课,我们还接受了FCAC对我们老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她是一位专门研究英语教师培训的老师,有着多年的教龄和丰富的培训研究经验。她给我们上了三个小时的课,一口气教了我们十多个用于英语教学中的游戏,我们参与着,讨论着,丝毫没有感觉到整个活动竟然持续了三个小时。她的主要理念是让孩子在玩中学,而我们在玩的过程中,确实是乐在其中,更收获了不少。

    5.文化感受

    初到澳洲,我就感受到了当地人生活的慢节奏。一周上五天班,每天上班时间也不长。人们喜欢喝咖啡,喜欢到海滩沐浴阳光,喜欢朋友们聚在一起吃烧烤,喜欢到酒吧喝几杯。我住家的工作是保健品销售员。按照我们的思维,销售员基本上都是在外面跑动跑西忙业务,但是她不一样。每天工作的时间很弹性,九点出门,晚上我们大约三点半到家的时候,她也已经在家了,周末两天休息。由于这里的地势高低起伏较大,很少看到人们穿高跟鞋出门,几乎人手一双人字拖。即使烈日高照,你也看不到人们打伞,最多戴副墨镜。平时,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以私家车为主。你会看到几乎每家人家都拥有至少一辆私家车。而对于我们这些没有车的人来说,出行就靠公交车了。这里的公交车也实行上下车刷卡制,车费按路程多少来计算。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这里人们的公交车礼仪。你会发现,你上车的时候,司机会很友好的跟你打招呼,车上的照顾座位,年轻人几乎是不会去坐的,就算空着,他们也是如此。而在坐公交的时候你也能感受到慢节奏。人们总是不紧不慢的上车,找座位,而司机都会等你坐好站稳了才开车。下车的时候,人们会很友好的说上一句“Thank you”。同时,这里的车让人的礼仪,也让我感触很深。行人如果要过马路,得按一个通行按钮。几乎所有车子,只要看到前面有行人,车主都会停下来,示意行人先行。虽然这里的汽车很多,但是交通却不拥挤,你会发现,哪怕车子再多,车与车之间都会保持半辆车身的距离。在路上,你很少会听到摁喇叭的声音,那被视为一种粗鲁的行为,除非在十分紧急情况下。

以前只在书上,电视上听到说某某国家很干净,没有灰尘之类,现在来到了澳洲,还真是亲身体验了一把。我问过我的住家,多久洗一次车子,她的回答竟然是两个月左右。而在我们住在这里的时间里,我确实也没到她洗过车子,但车子始终都亮丽如新。我想,这也得益于这里十分注重绿化的建设。每走几步路,你就会看到大片的草地和成荫的绿树。旁边还会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欢迎您来到这片草坪,希望你玩的愉快!”

    与我们国家不同的是,这由于地广人稀等多种因素,这里的劳动力成本较高。所以,人们做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动手。比如到了加油站自己加油,家里院子栅栏坏了自己修葺,花园里的草长高了自己除去等等。也因此,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即凡事自己动手,要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小孩子是不允许被单独丢在家中的,因此经常看到家长出来散步遛狗也好,买菜购物也好,都会带着孩子,除了才几个月的,你几乎看不到这些孩子是被抱在身上的,而是放在手推车里。孩子如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基本不会满足,任由其在手推车里哭闹。我早上坐公交车等车的站台正好是个幼儿园。一大早,孩子们就在校园内外坐着各项户外运动,有的小孩看起来只有三四岁的样子,但照样要在老师的要求下做各式各样的活动,如跑步、打网球、骑自行车等,也经常会摔跤,跌倒,扭伤。而这些在我们国家,基本看不到。这也让我想到了在FCAC时,该校校长说的一句话,孩子们就应该在错中学,在做中学,在玩中学!

    6.反思和总结

    在这里两个月的学习生活,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和回忆,也对我今后的工作有着很深的影响。我看到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地球的另一半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论,不能说哪种好哪种不好,只能说,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再看看是否适用于我们的现状和我们的学生。相比较而言,这里的学生学起来较轻松,压力也不大,虽然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一时间无法改变,我们不能也因此而效仿,但至少在某些方面值得借鉴。比如,今后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样化,在评价体系方面简单化,在作业布置方面灵活化等等。并且,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可以多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鼓励其对现有观点的质疑。在此基础上,也能多开展些学生喜爱并能从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的活动等。我想我们最终想要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那些在离开了家长,学校,老师和朋友之后,还能凭自己的真实能力在社会上立足的年轻人。虽然很多想法也许也只能想想,但在这两个月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之后,我相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定会朝这个大方向努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