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近年来苏州市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哪些重要的政策性保障文件?
答复:苏州市委、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来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了六个方面政策性保障措施。
一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包括《2012—2020年苏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苏州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苏州市教育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等。
二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中小学办学水平,苏州市出台了农村村小现代化建设评估方案,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方案,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方案,苏州市特殊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评估方案,苏州市合格外来工子弟学校评估标准等相关文件。
三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招生政策,普通高中实施指标生相关文件。其中选编了2008年和2012年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段招生工作文件。普通高中指标生包括苏州市区2008年四星级普通高中优先录取方案,苏州市区2012年热点高中指标生推荐方案。
四是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将2006年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率先实施免费教育政策,以及江苏省执行免费教科书、免费作业本政策,苏州市中小学实施免费体检,实施免费公交“E卡通”相关文件。苏州市建立教育惠民服务中心等文件。
五是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切实保障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文件。其中收录了2007年苏州市义务教育中小学课程计划,2005年苏州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苏州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三项规定”等重要文件。
六是加快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文件。包括苏州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等重要文件。
问题2:1983年—2013年的三十年间,苏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呈现怎样的态势?
答复:1983年—2013年的三十年间,苏州义务教育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可以通过下列一组数据反映出来:
一是教育普及率。苏州市1982年,率先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92年,率先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8年,率先普及高中段教育;2004年,率先普及高等教育;2006年,率先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1983年,苏州市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1%,自1996年至今,均为100%。
二是办学规模。从1983年到2013年,小学校数从3301所减少到294所,平均每校学生数从134.5人提高到1498人,平均每班学生数从34.7人提高到43.9人。初中校数从427所减少到196所,平均每校学生数从480.8人提高到906.7人,平均每班学生数从50.9人减少到40.7人。
三是教育质量。从1983年到2013年,小学毕业率从97.14%提高到99.89%,升学率从78.16%提高到104.76%。初中毕业率从97.72%提高到99.01%,升学率从40.2%提高到99.7%。
四是教师队伍。从1983年到2013年,小学教师合格学历从57.32%提高到100%,从1995年到2013年,小学教师高一层次学历从7.89%提高到93.85%。初中教师合格学历从50.01%提高到99.43%,从1995年到2013年,初中教师高一层次学历从12.47%提高到92.76%。
五是弱势群体。苏州市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外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每一位在苏外来人员子女能够接受义务教育,每一位贫困学生和残障学生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历年来特殊儿童入学率均为100%。在苏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小学阶段70%以上,初中95%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开设“成功班”、“光彩班”,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帮困助学与资助等各项政策。
问题3:苏州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成为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苏州市怎样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平等教育权?
答复:苏州市为保障外来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其享受平等教育权利,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依法保障。2002年,苏州市政府制定颁布了《苏州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坚持政府管理为主、公办学校吸纳为主。2010年,苏州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进一步做好外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服务工作,作为苏州实现教育现代化,在新形势下第二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2013年全市公办学校吸纳率达到70%以上,其中初中阶段90%以上的学生均在公办初中就读。
二是分类指导。2007年出台《苏州市外来工子弟学校合格标准(试行)》,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各级政府对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在设施设备添置、经费扶助、师资培训等方面的进行大力扶持。公办学校校长、教师到民工子弟学校支教已经成为制度。
三是主动服务。坚持公办吸纳为主,强调“主动服务、简化手续,公正公平,一视同仁”方针,各地政府按照适龄儿童少年家长在苏有“稳定居住、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一年以上的原则,安排非本市户籍外来人口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从2000年开始,外来人口子女就读苏州市高中段学校,已经与苏州市民子女享受完全相同的待遇。2013年开始,根据异地高考新政策,外省户籍人员子女也可在苏报名参加高考。
四是同等待遇。在苏外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同样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作业本,免费年度体检,免费公交E卡通。高中段学校与苏州本地居民子女执行完全相同的入学、升学与收费政策。地方政府逐步按照公办学校标准,向民工子弟学校提供生均公用经费。
问题4:苏州市公办学校吸纳外来人员子女是否设置门槛?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复:多年来苏州市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法,制定符合苏州实际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对外来人员子女在苏接受义务教育,作出这样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在苏接受义务教育,要求其家长在苏有“稳定居住、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一年以上的原则,安排非本市户籍外来人口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这里可以看到,尽管苏州市适度设置了接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的门槛,但从全国范围看条件相对比较低。
苏州市在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上设置一定门槛的主要原因:
一是已到城市人口承载的极限。2012年苏州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苏州人口目前实有人口已达1300万,超过纽约密度,是香港的近2倍。据苏州市行政管理学会委托苏州大学人口研究所所作《苏州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调控问题研究》表明,由于在土地、水、环境和公共资源方面的压力十分巨大,苏州人口已到城市人口承载的极限。必须设置一定的门槛,限制人口数量。
二是现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苏州教育资源配置、布局结构,是按照本地户籍人口的数量与出生人口设置的,外来人员子女大量进入,打破了原有的结构与布局,教育需求量在短时间内迅猛增加,原有的教育资源无法承载新的变化,教育资源不足,必然采取限制性措施,政策完全放开,出现“盆地效应”,将会影响苏州教育整体发展。
三是外来人口子女流动性大。由于家长生活点流动与工作变动频繁,外来人员子女流动性特别大,流失率比较高,这种频繁流动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学生本人的学习与生活,也影响接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流入地政府好教育行政部门在资源配置上,难以进行有效配置,担心教育资源出现不足或空余。因此家长工作与生活相对稳定,有利于子女学习与生活,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对家长在流入地的工作与生活时间提出的一定要求。
问题5:苏州市在切实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择校热”问题上有哪些有效举措?
答复:解决义务教育中小学“择校热”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关键是促进每所学校均衡发展,不断缩小校际差异,只有实现校际之间教育质量的均衡,才能真正从源头上缓解“择校热”。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抓办学条件。开展苏州市农村现代化小学创建工作,开展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与评估,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推动外来工子弟学校标准化建设;创建特殊教育现代化学校。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逐步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办学条件大体相当、师资配备基本相同,管理水平逐步接近的发展目标。
二是抓教育投入。按照国家规定,建立义务教育投入长效保障机制,确保教育优先;建立全市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与考核制度;建立苏州市义务教育政府教育投入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地方政府加大义务教育财政投入。
三是抓师资队伍。初步建立校际间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建立骨干校与薄弱校帮扶制度。积极推动校长、教师挂职、支教工程。抓住义务教育教师实施绩效工资,苏州市全面推动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遇,重点推进城市校长与教师到农村支教,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城乡均衡发展,校际均衡发展。
四是抓考核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基本均衡,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苏州市出台全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建立苏州市义务教育初中发展性评价制度,参加江苏省义务教育学业水平监测项目、国际PS项目,促进区域与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问题6:2013年苏州市招生过程中,将采取哪些措施切实缓解义务教育中小学“择校热”?
答复:2013年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入学招生工作,将严格按照江苏《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12〕148号),紧密结合苏州实际,深化改革,缓解择校。
一是严控规模。控制热点学校招生规模,控制热点学校班级规模,实行标准班额办学,原则上小学班额不超过40人、初中班额不超过45人,逐步使学校招生数与施教区生源数基本匹配,缩小热点学校招收择校生空间。到2015年,每所公办学校择校生比例控制在招生总数的10%以内。
二是扩张资源。根据苏州城市常住人口的数量,进行新一轮布局调整,逐步撤并或暂停部分学校招生,科学划定施教区,采用放大施教区,或者建立共享施教区的部分,不断扩大优质学校施教区,回应与满足人民群众要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
三是集团办学。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思路,根据苏州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校际之间均衡发展的特点,以提高教育质量、彰显办学特色,推动校际合作为基础,推动各种形式的校际合作,组建不同形式的教育集团,努力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四是配套措施。严格落实四星级普通高中70%以上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所有初中的规定。自2013年起,所有公办初中招收的择校生毕业时不再纳入四星级及以上普通高中指标生范围。
五是按需供教。不断提升教育服务水平,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提高特殊人群与群体的教育服务水平,确保公办初中吸纳外来人员子女比例达到90%以上,逐步提高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标准,特殊教育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向特殊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机会,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成长通道,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发展路径,为体育艺术特长生提供成功机会。
问题7:目前苏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有没有薄弱学校,薄弱学校怎么进行界定?怎么解决短板?怎样整体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
答复: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变化发展过程。彼此起伏,推陈出新,持续发展,构成了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应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研究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是正确认识问题的立足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目前“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下,区域之间因为原有基础、发展速度、财政投入、管理体制等各种因素的作用,教育发展必然存在差距。学校之间因为生源基础、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的差异,也有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苏州义务教育阶段整体上优质均衡发展,但是客观上还是存在一些在某一方面相对薄弱的学校。
苏州市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解决短板的主要措施:
一是现代化乡镇评估。20世纪末期开展苏州市教育现代化乡镇评估,全市所有乡镇通过评估验收,整体提高苏州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
二是村小现代化建设。从2005年开始,在张家港市率先启动村小现代化建设工程,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农村小学现代化建设,通过合并、改造、拆迁等多种手段,全面提高了村小的办学水平,解决了苏州义务教育最短之板。
三是现代化创建评估。从2006年开始,苏州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制定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标准,组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开展创建工作,截至到2008年底,全市95%以上的义务教育中小学通过评估验收,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全面提高。
四是现代化区域评估。从2007年开始,苏州市原所属1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区域评估,区域整体联动,极大提高了全市教育发展水平。
问题8:苏州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方面有哪些有效做法?
答复:校长与教师交流,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配套措施,苏州市在教师流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制度规范,积极稳妥。通过制定政策,坚持积极稳妥、以人为本、就近交流、促进发展的原则,实现中小学教师有序、合理、规范地流动,促进校际师资均衡配置。
二是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了“跨校牵手”,“校长交流”、“教师流动”活动,选拔了部分数量的优秀管理干部在开发区和“达标升级”学校之间交流任职。
三是创设机制,引领示范。组织开展“托管共建”、“一体化管理”、“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发展共同体”等工作,强化名师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优质均衡发展。
四是挂钩评优,促进交流。有的区域将推进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评选与服务所在学校最低年限相挂钩,促进城乡骨干教师均衡发展。
问题9:苏州城区人口减少,人口密度低,教育资源多,部分新城区也出现新建学校短期内资源多生源少。这类问题怎么有效解决?
答复:近年来由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苏州城区人口开始大幅度减少,人口密度低,教育资源开始富裕,部分新城区也出现新建学校资源多生源少。同时在苏进城务工人员数量迅速上升。根据这一情况,苏州市采取主要措施:
一是合理配置资源,撤并部分学校,扩大优质学校施教区,努力使学校办学规模与施教区生源数基本匹配。
二是提高公办学校吸纳比例,教育行政部门将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员子女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提高公办学校办学绩效。
三是稳步推进新城区学校招生,根据生源数变化配置教师与其他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新建学校办学绩效,加快新校品牌建设。
问题10:教育部正在组织“减负万里行”活动。请问苏州孩子的校园生活幸福吗?幸福在哪里?
答复:苏州市在深化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方面,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苏州教育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和法规。2007年苏州市出台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程实施方案,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学生到校时间,都作了明确规定。全市所有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总量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家庭作业量分别不超过1小时、1.5小时、2小时。苏州城区所有中小学双休日和节假日均不补课,晚上均没有晚自习。
二是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05年苏州市制定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综合素质评价列入义务教育中小学毕业与升学考核项目。全市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努力促进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的进步与成长。2013年苏州市开放全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实际与现有条件,进行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的改革创新,同时也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三是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与生动活泼发展。2007年苏州市出台“三项规定”,明确提出学校与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规定小学每天下午3:20后、初中每天下午4:00后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09年以后,苏州市中小学生广泛开展“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活动。2012年以来,全市各类博物馆免费开放,中小学体育设施向全社会开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不断引导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全社会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问题11:教育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现场会将在苏州召开,请问苏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最有效的政策举措是什么?最具有特点的做法是什么?
答复:苏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大优势是全市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始终把义务教育的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以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引领、推动、支撑苏州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苏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举措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高起点、高标准,实现教育资源高位均衡发展,通过乡镇启动,区域推进;调整布局,优化条件;交流合作,做优做特,缩小义务教育在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发展差异。二是遵循规律、重视质量,实现教育品质全面提升,通过强调制度保障;注重全面发展;加大教学改革;改进评价体系;形成推进合力;创造性地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三是抓师德、促师能,实现教师素质不断提高,重师德建设;重专业发展;重骨干队伍建设;重鼓励重引导,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全力保障义务教育发展。四是抓短板、保公平,切实保障弱势群体教育权利,采取各项措施,切实保障外来人员子女教育权利;采用多种方式帮困助学,有效提高义务教育学额巩固率;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将特殊教育纳入全民义务教育轨道,充分保障适龄残障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五是加强管理、注重规范,形成事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依法治教,深化改革,加强督导,着力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
苏州义务教育最具特点的做法: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二是坚持教育优先,促进持续发展,教育优先谋划,优先投入,教育经费优先安排,重点问题优先解决。三是坚持城乡协调,促进共同发展,通过统筹发展使教育体系城乡一体,让广大农村充分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城乡教育都达到优质。四是坚持传承创新,促进特色发展。
问题12:苏州已经实现了教育现代化,请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达到了什么发展水平?今后怎么继续推进?
答复:2007年苏州苏州市所属1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区域评估,区域整体联动,标志着苏州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目前苏州义务教育实施水平,整体上呈现出优质均衡发展态势。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21世纪初期发展水平。但是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矛盾,苏州市公办学校吸纳外来人员子女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仍需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持续上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特别是教育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苏州义务教育面临着怎样促进内涵提升,怎样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怎样回应时代发展,怎样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体成长,苏州义务教育怎样更加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
苏州义务教育继续推进的主要思路:一是高举一面旗帜,继续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构建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义务教育体系和制度为目标,以优先发展,促进公平和改革创新为战略,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实施两步走战略。到2012年实现教育现代化,达到本世纪初发达国家水平,2020年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整体达到发达国家同期发展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控制缓解中小学择校现象,基本解决外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形成以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为特色的苏州义务教育的品牌优势。三是坚持三个“好”的目标,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四是建好四个“中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教师发展中心,全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保障义务教育发展;建学生资助中心,帮困助学,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建教育惠民中心,向学生、家长,全社会大力宣传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建教育发展基金会,广泛发动全社会爱心人士和有识之士,支持教育,投入教育、发展教育、办好教育。
问题13:苏州还没有完全实现“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经济状况有差异的乡镇之间学校办学条件差异也较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答复:根据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江苏省和苏州市均已建立“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按省、县、乡分级管理”。2010年苏州市公布教育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提出“以县为主”教育体制的具体目标:以县为主,城乡一体。落实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对区域内城乡学校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办学标准、统一办学经费、统一教师配置、统一办学水平等责任。
“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从全国而言,在欠发达地区,当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是保障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发达地区,这项措施明确强化了政府“以县为主”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如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仍需进行研究与思考。
问题14:苏州建立义务教育均衡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具体有哪些?通过什么措施来落实?
答复:一是苏州从1994年开始建立了地方政府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将“三增长一优先”作为教育目标责任书的重要内容,强化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
二是强化督政督学机制。建立督导结果发布制度,定期发布督导报告,引导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建立学生课业负担教育民意专项调查。组织第三方评估,定期编发教育均衡发展简报,
四是主动与媒体社会各界沟通,建立公开公平的社会监督机制,营造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环境与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