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主要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构成。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为了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为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我校已有经验,经学校行政研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希全校各部门认真执行。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它课程的实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一代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能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而必须全校高度重视,寻求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切实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课程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主要开展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写字与书法等实践活动课程,另外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确定课题,开展其他研究学习活动:如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课题;人与社会: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课题;历史文化:从人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角度提出课题;个人发展: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课题等等。
(二)社区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1、社区文化活动:包括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社区环保与卫生宣传、社区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拥属、社区文娱活动等。2、社区环境建设:包括参加社区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维护、绿地领养、社区板报橱窗制作、社区扫盲、社区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3、社区管理见习活动:体验社区干部工作,调查社区社情,参与社区规划,提出社区建设合理化建议,参加社区警校共建活动等。
(三)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校内服务性劳动:如日常劳动卫生工作、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和以行政班为单位的校内实践活动等。
2、社会实践基地活动:初二学生参加为期半周左右的社会实践活动;
3、德育基地活动:利用身边丰富的德育资源,法制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和其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实践活动。
4、组织春游活动,以参观周恩来纪念馆为主和步行去白鹿岛生态园为主。
三、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科室、教务处、总务处、校团委主要负责人以及各年管会主任、学生会主席和校外专家等组成的领导小组,组织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总方案和实施计划,以年管会为基本单位,成立学生选题指导委员会、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考核组等,协调与家长委员会、社区有关部门机构的关系,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四、实施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
1、课程设置
初一: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写字与书法
初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初三:校本课程
2、课程管理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教科室和教务处负责实施,选题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确定,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全过程负责。
(二)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1、活动的实施
⑴加强教育。由于部分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学生要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等。因此,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宝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⑵精心规划。学生必须首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或服务的地点或单位,制定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对活动的计划和地点进行分析和考察,活动要坚持“就近”原则,注意活动的主题性、价值性、实效性、可行性、经济性,并尽可能有特色等,杜绝不安全性、功利性、随意性。
⑶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或服务地的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要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⑷总结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学生都必须写出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报告、小结、体会、感受等。
2、课程管理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教导处和年级组负责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小组负责。
(三)补充说明
为提高综合实践课程的质量,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根据我校的实践经验,在评定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的同时,继续试行相关评价方法。
研究性学习:每班由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评选优秀课题和学生研究性学习成绩。原则上每班“优”级课题占总课题数的1/3;“良” 级课题占总课题数的1/3;“合格” 级课题占总课题数的1/3。“优” 级课题组1/2学生研究性学习成绩为“优”,其余为“良”或“合格”;“良” 级课题组1/3学生研究性学习成绩为“优”,其余为“良”或“合格”;“合格”级课题组1/4学生研究性学习成绩为“优”,其余为“良”或“合格”。学生研究性学习成绩记载入“学生学习报告单”。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除学生应得相应学分外,经学生互评、社会实践地和社区负责人评价、班主任考核、教务处审核,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将进行表扬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