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期末考试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契合苏州中考命题的主旋律,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检验,结合我校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如下分析:
一、选择题部分
我校学生对历史地图的掌握能力欠缺,特别是按时间排序题型,失分较多,如第4、8题;还有失分较多的是第2、11、12、13、17、19题,这些题是对历史理解能力的考查,即通过给出的历史材料或历史事件,得出相应的结论。要求学生在读材料的过程中,注意好以下几个落点:时间、趋势、变化。
二、判断题部分
第21题是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化过程的总体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失分;第22题出错率最高,原因为学生在读到“目的”时,直接指向了根本目的,而本题是对主要目的的分析;23、24、25、26题我校学生的得分情况良好,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说明学生具有了比较牢固的基本储备。
三、填空题部分
我校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首先错别字较多,如“都江堰”的”堰”偏旁写错;还有如克莱星顿,巴氏底狱,巴士地狱,巴士地域,巴士低狱,巴士底盐狱,狱字的反犬旁和言字旁颠倒,少写言字旁的。其次是什么也不会。有小部分学生空白,这些知识点没掌握,什么也没写。再有就是记忆不清,知识点混淆:把“都江堰”写成灵渠;“洛阳”错答成“长安”。
四、材料分析题部分
30.第一小题考察知识点浅显,我校学生得分率较高。主要存在失分问题:知识点记忆不扎实,诸子百家的思想及人物对应关系模糊;把孔子答成其他学派创始人;答非所问,审题不清。主要体现在后一问:问题是哪一学派创始人。答错者几乎均答成了孔子的主要思想,答“仁”,“儒学”等等。
第二小题本题错别字特别多,有些学生没有写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措施,而是写了这个措施的意义或者类似的内容。
第三小题我校很多学生答非所问。本题问的是态度是否一致,可有学生分别写出了伏尔泰和陈独秀对儒家具体的态度。
31.第一题前半问“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哪位沙皇颁布的?”,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隋炀帝、康熙、乾隆都一一出现了,可见基础知识不扎实。后半问:“依据材料一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很多学生“农奴制”和“奴隶制”分不清,更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判断出材料一描写的俄国,都写了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
第二小题我校学生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问错别字较多,“明”误写成“民”,“治”误写成“冶”,“新”误写成“兴”;第二问:避免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表述不清,无法成句。
第三小题共两小问即俄国和日本解决危机的共同方式、林肯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从答题情况来看得分率总体较好。答案错误的主要原因有:①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第一小问俄国和日本解决危机的方式是教学的重点,答案非常明确就是“改革”,但仍有不少学生答成“革命”、“改革开放”“发展”等。②概念表述不清。第二小问通过审题可知,要求学生答出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贡献,主要是答出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或解放了黑人奴隶,但学生有的写成废除“农奴制”,有的文献表述不完整。
32.第一题第一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错别字:凡尔赛的“赛”字很多写成“塞”字;②答案不完整:只答“凡尔赛体系”或“华盛顿体系”;③答案缺失:“体系”两字漏写。第二问发现的主要问题是:语言组织混乱:不能表述答案中的信息;文不对题:答案内容与题目不符。
第二小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名词表述错误:如回答“世界经济贸易组织”、“ 国际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经济组织”;②英文缩写不规范:专有名字的缩写首字母应大写,部分学生写为小写 “wto”;③时间记忆不准确:错误如:2010年,2002年较多;世贸组织建立的1995年和中国加入时间2001年混淆。
第三小题 存在问题及原因:①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直接照抄材料三,并得出否定经济全球化的片面认识②审题方向出错,答成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举措③对经济全球化认识不到位,存在绝对化的表达倾向。
建议:
在背诵基本知识点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醒学生注意专有名词的书写;平时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与默写,尤其是一些容易混肴的知识点;强化审题训练,看清题目要求,找准题目问题主语(对象);对一些历史命题常用关键词例如意义、影响、评价、认识、启示等给学生做准确辨析,以便明确答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