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示意图,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即压强)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Pa)”,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信息,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的理解。
教学方法:探究法、比较归纳法。
教具准备:气球、铅笔、压力小桌、钩码、沙盘、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海绵、木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看北极熊行走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母北极熊会压破冰面,掉入冰窟,而小北极熊却可以安全的在冰面上行走?” ,从而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 探究生活中的压力
引导学生根据要求作出三个力的示意图:⑴、铁锤对钉子的作用力;⑵、运动员对平衡木的作用力;⑶、木块对斜面的作用力;投影出个别学生的作图,其他让学生判断作图中是否存在错误并进行改正;通过示意图的对照分析,让学生归纳出三个力的共同特点,即: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得出压力的定义。
给出三副图让学生作出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和物体受到的重力示意图,思考并讨论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分别从四个方面加以区分(作用点、方向、施力物体和力的大小关系),从而加深对压力和重力的理解。
2.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⑴感受压力作用效果:提出问题
通过两个体验活动亲身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并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⑵根据体验活动,作出大胆猜想:
引导学生表述猜想时尽可能完整。如:压力越大产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等等。
⑶讨论方案:体现控制变量法
⑷实验验证:如何控制变量(让学生大胆的走上讲台进行实验演示,其他学生通过观察评价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等展开讨论)
⑸合作交流:共同参与、分析信息、完善结论
对比多组实验记录,定性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⑹探究反思:上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都是压力相同,比较受力面积;或者是受力面积相同,比较压力大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不相同,那么怎样比较与压力的作用。提示学生联想之前学过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比较,学生通过知识点的对比和迁移,得出类似的比较方法,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
3. 讲述压强基本概念
⑴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⑵压强的定义: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⑶压强的定义式:P=F/S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
F------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⑷介绍物理学家帕斯卡,感知帕斯卡单位很小。
4. 利用压强进行简单计算(例题分析)
例:质量为60kg的人,他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150cm2,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人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g=10N)
思考:当此人行走时对地面的压强又是多大?
回到本节课的开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上课伊始视频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母北极熊会压破冰面,掉入冰窟,而小北极熊却可以安全的在冰面上行走?”
三、小结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P=F/S.单位是Pa.
3.压强的物理意义: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四、课后延伸
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再次激发探究兴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二、压强
1.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公式及其单位:P=F/S